一、专业介绍
视觉疗愈设计微专业属跨学科、跨专业、跨校、跨学院、公司参与的多元领域的专业融合,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智性升维,注重创新创业与就业引导的产教联结,依据政策导向和专业定位把脉社会需求,紧密围绕社会急需产业与省重点领域,补专业与行业短板,坚持培养“品德高尚、基础厚实、专业精深”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,在教学设计中,形成“课程+工作坊”的特色教学模式。
二、专业特色
在跨学科专业建设中,加强“艺科融合”与“产教融合”,打破“融”的壁垒与隔阂,在全学科育人浸润中搭建人才、学科、科研“叁位一体”的产教科教协同育人平台。打造《视觉艺术疗愈》《可持续文旅与社会心理干预》等交叉课程群,贯通“基础融合模块(文旅融合与认知行为)、策略方法模块(品牌策划与非遗衍生)、融合交叉模块(可持续发展与干预机制)、融合应用模块(叙事表达与媒介交互)”,其核心专业素养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、创新管理能力、跨领域协作能力。
叁、开课学院
视觉传达设计学院
四、培养目标
培养目标围绕“复合型、实践型、创新型”人才定位,在专业培养中聚焦“文旅产业需求”与“健康素养价值”的深度融合,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、跨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、人文关怀能力、设计文化领导力与视觉文化传播力的高层次设计人才。
通过跨学科培养实现文化传承、产业创新、健康服务的融合,遵循“文旅+疗愈”的新发展模式,把握文化理解力、设计创新力、疗愈干预力、品牌运营力的综合目标性。从而契合“双千”计划,人才赋能美丽乡村建设、健康素养提升、文旅生态可持续发展、非遗文化活态传承,综合提升大众文化审美能力与社会心理健康的管理能力。
五、课程设置
课程名称
学分
学时数
开课学期
总学时
理论
实践
设计视知觉与心理学基础
1.5
24
8
16
1-2025年秋季
品牌运营与短视频创作
文旅品牌策划与推广
非遗文化衍生设计
2
36
12
视觉艺术疗愈
2-2026年春季
可持续文旅与社会心理干预
文旅设计叙事与媒介适配
文旅信息可视化
合计
14
240
80
160
-
六、课程介绍
设计视知觉与心理学基础:作为一门跨学科融合课程,聚焦设计学、心理学、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,旨在帮助学习者如何通过视觉感知世界以及用户需求的心理驱动。课程中解析视知觉的心理规律与设计逻辑,培养设计决策能力。课程内容围绕“视知觉-心理认知-设计思维”展开,具体阐述格式塔心理学、情感化设计、具身认知的基础应用,在教学方法中把视知觉与心理学应用于设计实践,提升设计方案能力与拓宽职业发展路径。
品牌运营与短视频制作:该课程作为跨领域的基础应用型课程,其课程目的是提升学习者对品牌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能力。聚焦品牌策略与推广的衔接,其教学核心是品牌滨笔孵化与沉浸式体验,注重视觉媒介的应用与实践,构建“策略+技术”的融合逻辑,实现品牌开发与健康传播的双重价值。
文旅品牌策划与推广:该课程作为专业中的教学方法论,核心目标是掌握文旅开发品牌的价值核心要素(文化内核、开发价值、品牌定位),熟知文旅资源整合与品牌策划的全流程(调研-定位-设计-转化),提升文旅品牌全产业链的文化属性价值与商业转化能力(滨笔孵化、衍生设计、价值提升)。
非遗文化衍生设计:课程定位聚焦“非遗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”“现代设计转化与创新”,旨在通过非遗文化要素(技艺、符号、传承)、现代设计语言(视觉、审美、产物)的融合,提升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市场适配与商业转化路径,推动非遗文化新的审美转向与文化共情,从传统文化符号升级为现代生活审美方式,即“非遗+设计”的新的文化语言。
视觉艺术疗愈:在跨学科、跨专业融合中探索本土化的疗愈干预机制,课程在教学范式中以“课程+工作坊”的跨界实践模式展开。推动视觉艺术从“审美心理表达”升级为“社会心理服务”,在视觉真实与心理效应中探索“心理自然的特殊抗逆力”与“艺术构想的个性调和力”,在视觉表象中推理艺术心理定势与秩序知觉,为艺术设计的适用性架构学科基础,将设计功能与心理感应融汇贯通,不断提炼设计自信中的本体感悟与社会责任,不断提升设计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素养。
可持续文旅与社会心理干预:在课程讲授中注重可持续文旅与社会心理干预的融合,其教学目的实现情感化设计,探索构建本土化的健康传播路径与疗愈干预机制,在文旅产业中赋能人与社会和谐共融,在文旅品牌化产业中更具感染与温度,在社会结构中将设计服务与心理服务深度融合。
文旅设计叙事与媒介适配:课程中结合民俗文化、地域特色进行设计提炼,在视觉传播中将视觉叙事资源转化为“可感知、可传播、可体验”的新的文化价值。在文化符号(在地性、活态性)中加强叙事转化(体验性、情感性)的媒介适配策略,注重文化叙事表达与心理叙事疗法的融合,在文旅品牌策略中注重从资源驱动专向叙事驱动,实践本土化的“设计叙事疗法”。
文旅信息可视化:课程讲授注重“数字文旅”与“视觉交互”的多模态融合的可视化表达。课程贯通“信息即体验”的理论逻辑,掌握文化传播可视化的设计原则,熟知可视化、信息图表、交互设计、媒体制作等技术,多模态连接文化资源与社会需求,精准把握信息可视化传播的应用原则。
七、师资阵容
专业负责人:王晓峰
教学团队:赵月、徐亮、王颖惠、刘怡宏、杨景然、甄晶莹
八、招生对象及要求
招生对象为本校2021级、2022级、2023级、2024级全日制本科生、研究生,招生人数20人。
九、授课时间
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,上课时间为周日。
十、报名咨询
1.报名地点:综合办公楼叠341办公室
2.联系人:王老师 联系电话:19854149873 邮箱:3594741754@
3.咨询蚕蚕群:904263052
加入对应微专业咨询群,进一步了解微专业的各项事宜。